“海量數據不是大數據,工業控制系統本身的數據量實際上并不大,只是各類生產系統設備生成的數據匯總后數據量相當大,大數據要揚棄、要去偽存真。”在2021CITE工業互聯網發展與安全峰會上,沈昌祥院士指出對工業大數據認識的一些誤區。
人工智能賦能工業互聯網,在網絡基礎方面,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指出,推動存量“啞設備”互聯改造,加快推動5G技術的推廣應用。未來三年要推動5G應用從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,支持工業企業綜合運用5G、時間敏感網絡(TSN)、邊緣計算等技術,提升生產各環節網絡化水平。同時,在智能芯片方面,支持工業5G芯片模組、邊緣計算專用芯片與操作系統、工業人工智能芯片、工業視覺傳感器及行業機理模型等基礎軟硬件的研發突破;在裝備研發方面,鼓勵裝備企業綜合運用5G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,打造自主作業、云端協同作業等智能化裝備;在智能控制系統方面,支持信息技術與自動化企業打造邊緣控制器、邊緣云與智能網關,推動邊緣計算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(PLC)、過程控制系統的融合,構建具備智能計算與實時優化能力的邊緣工業控制系統。
人工智能賦能工業互聯網,在平臺中樞方面,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指出到2023年,工業企業及設備上云數量比2020年翻一番。根據平臺經濟發展規律,各類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將進入匯聚整合期,到2023年將打造3~5家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、70個行業區域特色平臺、一批特定技術領域專業型平臺。明確提出“平臺+人工智能”等技術融合應用能力,推動基礎工藝、控制方法、運行機理等工業知識的軟件化、模型化,加快工業機理模型、知識圖譜建設。
人工智能賦能工業互聯網,在數據要素方面,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提出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,推進區域分中心與行業分中心建設,推動國家中心、各區域和行業分中心之間數據資源的高效流通。在制造端,要將人工智能手段應用到研發設計、工藝仿真、生產制造、設備管理、產品檢測等方面;在管理端,要實施數字化管理、打造數據驅動、敏捷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;在決策端,隨著數據采集、挖掘、分析技術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,推動智能戰略決策、精準決策成為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新目標。
人工智能賦能工業互聯網,在安全保障方面,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從供應鏈安全、安全技術、應用場景三個角度進行了推動。在供應鏈安全方面,前面已經提到要支持工業5G芯片模組、邊緣計算專用芯片與操作系統、工業人工智能芯片、工業視覺傳感器及行業機理模型等基礎軟硬件的研發,無疑為實現工業互聯網本質安全提供了基礎支撐;在安全技術方面,攻克5G與TSN等新型網絡、新型標識與可信解析、平臺數據模型管理與應用開發、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防護等工業互聯網關鍵共性技術,打造“兩庫一機制”(即: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漏洞庫,基礎資源庫和健全完善監測預警、信息共享、協同處置等閉環工作機制);在場景應用方面,支持重點城市加快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安全大腦建設,開展安全智能工廠試點示范,提升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技術強化態勢分析,打造多方聯動、運行高效的技術服務保障體系的能力。
縱觀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,快速發展期的工業互聯網追求的是整體發展的階段性躍升,毫無疑問,無論在網絡基礎、平臺中樞、數據要素、安全保障各個層面,人工智能技術都為實現這一躍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。
ITNS 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